级别: 圖文專員
UID: 1459780
精华: 0
发帖: 52603
威望: 0 点
金钱: 427034 RMB
贡献值: 228 点
注册时间: 2020-09-01
最后登录: 2024-11-14
0楼  发表于: 2023-04-17 00:20

[玄幻]降仙奇缘(全本)-31完

  
第八章真相大白

朱传宗不再逼问,命令暂且把他们都收押起来,特意派人监管他们,其实是保护起来,如果他们当中有任何一个人伤到一根毫毛,就要把看守的人灭门。

朱传宗既然被他们提醒,晓得他们口中的奸臣,必定是个大人物,说不定是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。这事轻忽不得,可要小心派心腹打探出内幕才行,否则消息走漏,恐怕要有一场政变。

这时正是夏天,京师附近的定天河一连数日大雨总是不停。第六天,奏报称定天河在京郊决口,平大宛、田兴两县数百村庄被淹,百姓失踪上百人,又有数万人无家可归,正涌向京都。

用不着考察印证,朱传宗站在护城河城墙高处往四处望去,田野一片汪洋,低洼地方只见树梢,有几个村庄已没了踪影。朱传宗急令京城妥善安置涌进的灾民,令平大宛、田兴两县把府库的粮食银两都拿出来赈济,别再使百姓流离失所。

又过了一天,灾情奏报如雪片一样飞来,很多地方暴雨不断,大梁国最大的河流祖源河河水骤涨二丈有余。还没到第二天,奏报又到:祖源河于封仪、阳关决口!

过了一日又报,祖源河于封开决口;于阶武营坝北岸决口……祖源河七八处先后决口,实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,这是二十年来,朝廷所遇到过最大的天灾。

朱传宗急忙带人出京师探看,沿路只见灾民成群结队,朱传宗忧心如焚。每年河工支付的费用都是几百万两,数目如此惊人,可是如今起到什么作用?到处决口?朝廷花了这么些银子,银子哪里去了?治河的成效在哪里呀?

朱传宗继续往前走着,只见村村被淹,人人流离,仅京师附近的定天河决口就受损如此,那祖源河决口带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灾难啊!难道能对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置之不理吗?

朱传宗越看越是心惊,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回到京师,一入城门,见城内各处都挤满了灾民,上百个一群,几十个一堆,处处都是叹息声、哭喊声、哀嚎声。

如不尽快妥善解决灾民问题;岂不是又要生乱!朱传宗刚到宫中,马上谕令开仓放粮,并要各处官吏及士兵帮助灾民,同时又告诫各地,全力救助百姓,不要让瘟疫和其他疾病流行。

这时也有官员陆续弹劾河道总督钱天翔了。原来河道总督钱天翔是个外表仁义,但内心贪婪之人。钱天翔治河,用麻料掺杂沙土,秸垛则外实中空,用的都是便宜无用之物,被百姓称为豆腐渣总督。

与之相反的是,在工地上好玩之物充斥。什么元狐、紫貂、熊掌、鹿尾等等,无物不有。河员们用公款随意购置奢华的绫罗绸缎、山珍海味,以河工原料费用的名义报销。甚至河工要员,领出公款,捐纳买官,等到河工竣毕,便升了新官。投机取巧,无所不用。像他们这样用国家治河之银为自己捐官之事,绝不是少数,而是普遍现象。而且治河工程完毕,上报奖赏人员都是这些官员的亲戚朋友,甚至从没有到过工地而名列推荐册单,也不在少数。

朱传宗看得触目惊心,雷霆大怒,传令锁拿钱天翔进京,哪知道钱天翔却畏罪潜逃,朱传宗下令全国通缉,一边和众大臣商议怎么去治河。

众大臣见朱传宗发雷霆之怒,都噤若寒蝉。水封良见了这种情况,便跪下请罪,请求处分,任用属下官员贪腐无能,识人不明等等。

众大臣见了,都跟着请罪。

朱传宗见他们如此,叹道:「你们都起来吧!说起来都是本王的错,属下官员有这么多贪官,也不能都怪你们。」

众大臣站起,水封良道:「属下以为治河之前先治官吏,否则官吏贪污,治理河流虚有其表。不过在当今如此紧急的情况之下,不能大开杀戒。让这些官吏都去坐牢,就没有懂河道的官员了。让他们戴罪立功,说不定能够治理得了呢!属下一片肺腑之言,请王爷三思!」

众大臣也都随声附和。

这个时候,出去巡访的大理寺卿黄天佑的奏摺也到了,奏摺写道:「臣以为治河须先治人,须先治官,须先治吏,须先治贪。否则国将不国。」

云云。

看了奏摺,想起吏治,朱传宗一阵揪心的疼痛。为臣子时,他非常痛恨贪官,决心当权之后,一定要根治腐败,下决心整顿吏治。可是当权之后,这十几年来,费尽心力,杀了许多,逮了无数,可是如今那贪官、那污吏,不少反增,这是怎么了?

朱传宗深知黄天佑所言都是实情,可是难道真的先治官吏再治河?那要等到什么时候?治河可是燃眉之急啊!何况,总不能把这些官吏都杀光了吧?吏治实为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,朱传宗对此是深以为然的。可是治吏也好,治河也好,目前的燃眉之急必须解决,如今七八个口子还能让它们日夜流淌吗?总不能放在那里不管,任祖源河永远泛滥,让其明年还没有固定的河道。

要治河!派谁去呢?朱传宗最后还是想到了水封良。所有大臣之中,只有右丞相水封良了,他一向清廉,又是能臣。

朱传宗想来想去,决定还是派水封良前往治河,以钦差大臣的身分前往督办河工,派给他五百万两银子,让他总管治理工程。

转眼到了深秋时候,尽管国家发生了重大灾情,朝事弄得朱传宗焦头烂额,但在全国全力救援之下,仍旧渡过了难关。

其实死伤的都是老百姓,他们人微命贱,死伤再多又能怎样?各地汇总下来,淹死的、饿死的、得病死的,一共死伤六十万人,这还是各地能瞒的就瞒,能不报就不报的结果。

尽管这样,礼部还是对外公布这次大灾难死伤了才十万人,并说这次大灾难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灾祸,非人力所能抗拒,可是在摄政王英明领导下,全国官吏通力合作,百姓积极配合,仍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,然后表彰了在救灾当中的英雄人物。

其中久和县的知县因为大水来临之时,逃跑途中失足落水不治,被说成是奋斗在抗灾第一线,身先士卒,因公殉职。还有官员们的一些百姓亲戚,假装救了几个人,然后大肆宣传他们的好人好事。至于意外在大水中死亡的官兵,那自然是殊恩加上,更加上全国宣扬,弄得人人都知道了才行。

就这样一场大灾消弭无形了,礼部官员喜滋滋地道:「虽然是发生了灾祸,是坏事,可是经过我们的宣传,全国百姓团结起来了,拥护朝廷,对朝廷感恩戴德,坏事变成了好事。」

朱传宗见化解了灾祸,也是心中欢喜,不过临到深秋,天气乍寒。一日紫仙不小心染了风寒,卧病在床,病得十分严重,让他忧心不已。

朱传宗心疼万分,请了太医院和京城里的名医替紫仙诊治,可是病情仍旧不见好转。他见紫仙日渐消瘦,心中怜惜不已,这日衣不解带,呆呆地守在紫仙床边亲自照顾。

紫仙见朱传宗堂堂王爷之尊,却亲手服侍她吃药,没好好休息,脸颊都消瘦了,双目无神,不由又是心疼,又是感动,流泪道:「王爷,我只是卑微之躯,不值得你这样啊。」

朱传宗微笑道:「什么值得不值得的,别瞎说了。你是我心爱的人,我当你宝贝一样,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,只要你病好了,再难的事情我都肯为你做。」

紫仙失声大哭,道:「王爷,我对不起你,我……」

朱传宗见她一脸憔悴,安慰道:「有什么话以后再说吧!看你脸色苍白,要多休息。等病好了,想说什么就开口,我都会答应的。」

紫仙泪如泉涌,呜咽道:「我的是心病,好不了。王爷以后别把我放在心上了,我不值得你怜惜,我一直骗王爷呢!我根本不值得你爱啊!」

朱传宗道:「傻孩子,看你病的,胡说什么呢!」

紫仙流泪道:「我一直在骗你,一直在利用王爷。王爷是聪明人,还有什么不懂的?以后就忘了我吧。我死之后,也别把我葬了,用火化了,随风飘走就算了。」

说完上气不接下气,咳嗽起来。

朱传宗抱着她,轻轻拍背,温柔安慰,道:「你别乱想,你就是一直骗我,我也不会和你计较的;你若是一直怪我没有给你名分,等你病好了,我就明媒正娶你,让你当王妃,好不好?」

紫仙不听还好,一听之下,更是激动,咳出一口血来。朱传宗见她病得如此之重,心中痛惜,急忙传太医前来医治。

紫仙却不知为何,死活也不肯再让大夫上前诊治,朱传宗没有办法,想起紫仙一向和薛金线最好,和她几乎是无话不谈,薛金线又知书达理,冰雪聪明,因此便请她和紫仙说话,看看她到底是怎么了,为什么一心求死。

薛金线和朱家众女一直以来都觉得紫仙有些蹊跷,暗中派人打探她的家世,可惜一无所获,因此更感惊奇。这些年来,心中对她都留着心眼,薛金线见紫仙今天到了这个地步,必然有什么心思。一个女人,无非是爱情和亲情上的事情,既然朱传宗对待紫仙百般迁就,如今竟然连正室的名分都肯给她,自然不是爱情上的事,那么剩下来的,便是亲情了,难道紫仙还有什么亲人让她担心不成?

薛金线旁敲侧击,慢慢试探,果然紫仙一听到这些话题,便流泪不止。

薛金线这下认定她是有亲人在世,有不得以的苦衷,便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。

紫仙被薛金线给说动了,竟然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。原来紫仙的父母兄弟尚在,可是却被关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,做为要胁紫仙的筹码。紫仙从小便被培养学习琴棋书画,还有唱曲舞蹈等等技艺,更有如何服侍男人,如何讨好男人的种种本事。这样之后,在巧妙的安排下,让她接近王爷,最后到了朱传宗的身边。而背后的主使者便是当今右丞相,朱传宗的心腹爱臣水封良。

朱传宗坐在椅子上,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一下子把椅子坐碎了,险些坐在地上,这个消息太惊人了,让他不敢相信。

朱传宗亲自到紫仙面前求证。紫仙流着眼泪道:「这些都是真的。水大人最近让我给王爷下毒谋害你。我……我下不了手,所以才宁可全家被杀,也要说出这个秘密。王爷待我恩重如山,我病得这么重,反正也活不了了,和父母家人一同到地下团聚就是了。」

朱传宗喃喃道:「我不信,我不信,你是我最爱的女人,他是我最信任的心腹,这怎么可能呢?再说全天下的老百姓,还有当官的都说他的好话,我不信你说的,你一定是病得糊涂了!」

紫仙道:「王爷聪明过人,一想应该便清楚才是。老百姓对官员的了解,都是听说的,又亲眼见识不到,只要让人造谣,说水大人如何如何好,老百姓听得多了,自然就信了。至于官员们,则因为水大人培养的女人很多,他给很多官员都送去了美人,这些官员开始感激涕零,等到以后这些女人把官员们的情报掌握了,抓住了他们的把柄,这些官员更是成了他的掌中物,谁还敢说他的坏话?」

朱传宗这次才彻底明白事情的所有经过,难怪水封良会这么了解他,顺他的心,原来是紫仙给他通风报信。他到底是大勇大智之人,清醒之后,知道此事事关重大,比他以前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要凶险,眼下能够信任的人,只有他身边的爱妻们了,便请华采云、朱水月、水灵儿、岳可人、薛金线、小郁及暖云她们一起来商议大事。

朱传宗把当前的凶险说了一遍,道:「现在的事情到了最凶险的地步,全天下的官员都是水封良的人,敌众我寡,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。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悄悄任用可以信任的人,掌握兵权,然后再发动攻击。」

众人商议完毕,便开始行动。

华采云悄悄进宫去探望太后,在无人之处,把事情经过全部告诉了她。

水灵儿和岳可人一起去找王定昆,劝他帮助朱传宗,各个女子都找到他们的亲戚,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行事。在找了一个万无一失的藉口之后,朱传宗在朝廷上突然宣布,任命武王爷王定昆重新掌握京师的兵马,并兼任全国军队的最高大帅。大臣们都拚命反对,可是皇帝和太后都认可朱传宗的任命,水封良在外地治河,回不到京师,一直以来,都是朱传宗的女人在行事,因此水封良的耳目并没有在意,也因此没有收到任何风声。他被朱传宗的行动弄了一个措手不及。他们没有私下商议怎么应对这事,等事情一发生,想清楚之后,事情已经过去,因此王定昆就这样接掌下了军事大权。

王定昆一到任,便任用他原来的亲信,把部队的军官都换上了他的亲信。接下来朝廷也四处更换官员,不容大臣们反对,朱传宗和皇上雷厉风行,坚决实行,都任用新的可信赖的人。

对于一些拼命抗争,不惜以辞官相威胁的官员,朱传宗和皇上一概准许,剥夺了他们的官职。事情如此突然,官场上的官员都嗅到了一丝气味,一场大的浩劫要来了。

果不其然,动荡还只是开始,接下来,朱传宗宣布京师戒严,所有朝廷的官员不得离开府邸,也不许和外边传递消息,京城一切消息,一切命令,都由朱传宗亲自核准,才能对外公布。

军队在京城戒严,然后大肆捉拿大臣,一举审出了案情,果然朝中很多大臣的娇妻爱妾,都是水封良的密探。

审查出了内情,朱传宗马上传令擒拿水封良,可是水封良在朝廷毕竟耳目众多,他早收到消息,带着家眷,竟然跑到了别的国家。

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案,最终还是朱传宗取得了胜利,可是事后想来,朱传宗还是觉得害怕。

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一场阴谋,朱传宗悔恨之余,开始了平判冤案之路。

在众多新大臣的辅佐下,朱传宗又亲自深入民间查案,发现了很多弊案,发现了社会的真实形态。

如今的大梁,官吏贪污腐败严重,发生了很多弊案,民间流传着许多的诗词就是例证。其一是:冤狱酷刑何时了,错案知多少?法官前日又发风,判决不堪回首绝望中。法律条文应犹在,只是执行改。问君能有几多仇,恰是一腔悲愤胸中流。

其二:《水调歌头·沉冤待雪》公正何时有?洒泪问苍天。不知今朝衙役,究竟有多贪。我欲驾鹤西去,惟恐仇敌对手,笑我太没胆。百姓要维权,何故如此难?

翻律书,问法官,夜无眠。国仇家恨,岂是一时能说完!事有来龙去脉,理有是非曲直,惜无人敢管?但愿神开眼,早日雪沉冤。

诸如此类的,不胜枚举。

而许多触目惊心的案件,更是让人瞠目结舌。工部的很多工程,因每年疏于管理,或者把应该用于安全防护的钱贪污了,造成工匠、民工的死亡,数目非常庞大。

这些民工因为死于工伤,按法律规定至少要赔偿二百两银子,足够一个普通人家二十年的收入。但是官员们可不管这些,只赔偿一两银子就完了,死亡的民工家属去告,也没有任何衙门受理。

民工因为死亡的数目庞大,民间议论纷纷。官员就发公文说,因为民工们素质太低,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多的伤亡,都是这些人自己造成的。关于这件事,有一个秀才把一个古代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故事。

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死了许多人,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也在其中。听到这个消息,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,一下子昏倒在地,醒来后,她伤心地痛哭起来,只哭得天愁地惨,日月无光。不知哭了多久,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,长城崩塌了几十里,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。孟姜女咬破手指,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,她心里暗暗祷告:如果是丈夫的尸骨,血就会渗进骨头,如果不是,血就会流向四方。终于,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。她抱着这堆白骨,哭着说道:「老万,你的死跟你本人素质不高有关啊!」

还有就是朝廷的许多工程,都拖欠民工的钱不给,民工没有活命钱,没有法子,只好拚了命的去衙门要,一次次被毒打,有的软弱的就回家了;性子刚强的,就在衙门上吊,以自尽来威胁。

为此衙门专门出了一条法律:禁止恶意讨薪。

本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自古以来都是如此,但到了现在就变成了「恶意讨薪」,为此民间又编了一个笑话。

宋代穷儒陈世美,进京考中状元,被招为驸马。其发妻秦香莲带二子上京寻亲,陈世美翻脸不认人,秦香莲悲痛欲绝,发誓要讨还情债。陈世美勃然大怒,上表朝廷奏日:「臣以为,京师自古就是神圣之地,岂容外地人随便进入?应该建立人口准入制度!同时,对那些恶意讨薪,讨情之人,应坚决打击!」

本来老百姓是编个笑话来讽刺朝廷,没想到北河省沧州县却发生了一件更让人震惊的真实案件。一个衙役在酒楼听一个歌女唱歌,见她美貌,便强奸了她,歌女哭着说要出门告他,那个衙役居然就把歌女掐死了。

后来衙门判案,竟然说是歌女「恶意自杀」,意图陷害大梁的衙役,真是大梁天下之大,无奇不有。

朱传宗听到这些种种事情,只气得哑口无言,不过这些还都是九牛一毛,还有就是许多煤矿,都是地方官员们勾结亲属开采,却不管不顾采煤人的安全,每年被压死在煤矿里的穷人无数,出了事情之后,发布的公文一律都写道:伤者病情稳定,死者家属情绪稳定,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。县衙门全体官员在知县大人英明的领导下全力抢救,死者家属表示感谢等等。

朱传宗震惊于所见所闻,开始了一场整顿官场的行动,不过总不能把所有官员都杀了吧?又怕没有这些官员帮着镇压百姓,所以只能是雷声大,雨点小。

不过在这个风口上,还是有几个官员撞在枪口上,有三个官员在酒楼喝酒,有商人送了一个妓女让他们取乐。

三人喝了点酒,结果调戏起妓女来。偏巧这天这个妓女来了月事,不想和三人亲热,三个官员大骂妓女不识抬举,便把她脱光从楼上丢了下去。

妓女被摔死之后,她的家属到衙门去告。衙门说妓女是自杀,并说这个妓女一向有精神病,有自杀倾向,因此三个官员无罪。案子就这么判了。

这个案子传到朱传宗耳中,他亲派钦差查明了案情,把所有涉案的官员全部处斩,震惊了整个官场。

不过腐败罪恶的案子太多,朱传宗只有一对耳朵,所闻也是有限,所以在污水坑里,再怎么扑腾,也弄不出什么清水来。

朱传宗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,只觉得身体越来越不听话了,家中众女都宽慰他,要他别太着急上火,吏治的事情,要慢慢来,着急不得。

这么多年来,朱传宗才发觉对这些爱他的女人们,他没有好好待她们,她们无论他落在什么处境,都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他、安慰他,不由心中感动无比。

朱传宗向众女道歉,众女却都微笑不忍责怪。

而朱传宗心爱的紫仙,她的父母因为搭救及时,也救了出来,紫仙因为没有伤害到朱传宗,众女一来善良,二来体会到紫仙的处境,将心比心,也都原谅了紫仙。

紫仙原本病重,不过因为是心病,在大家的照顾下,病情渐渐也稳定了,渐渐好了起来。

朱传宗家庭和睦,娇妻美妾和美,可算家庭上很是圆满。虽然朝政上一头雾水,灰头土脸,但是因为有家庭支持的缘故,所以还是能坚持得下去。

第九章君主立宪

转眼又过了一年,这年的三月,却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。大面积的粮食欠收,官员们救助不力,导致农民们大规模的饿死,使他们走投无路,宁治省、江淮省因而爆发了农民起义,并且起义迅速蔓延开了。

为了担心起义遍布到全国,朱传宗一方面派全国的军队共同镇压,另一方面也在密切注视着全国其他各地的形势,特别是京师附近的形势。这一带的农民虽说暂时还没有被逼到走投无路、铤而走险的地步,但民情也十分不稳。为了安定民心,朱传宗让各地开仓济民,不足的由各省补足,并且派钦差前去监督。

过了几日,朱传宗备齐犒劳之物,带着贴身侍卫一路保护,率领着五千兵马出了京师,直奔灾情最严重的宁治省而去。一来考察灾区情况,二来带了粮食来救灾。

这日到了宁治省地界,朱传宗骑在马上一路观看,只见沿途田地荒芜,房舍倒塌,一片萧瑟,再往前走,却是数不清的难民、饥民,身穿百结鹑衣,手提瓦罐荆篮,背负稚子弱小,如蚁聚蜂集。

朱传宗叹道:「为何仅仅几年,宁治省竟变得如此荒凉凄惨了呢?」

便命人马停住,叫一个贴身侍卫道:「你去唤几个逃难百姓过来。我有话要问。」

侍卫领命,不多时便带几个百姓到朱传宗马前,是一家四口人,男的瘦骨嶙峋,女的皮包骨头,带着两个男女娃娃软软地在地上爬着。

朱传宗看了,心里发酸,这就是他治下的百姓吗?赶紧下马问道:「你家因何落到如此境地?」

那男子先是害怕,不肯说话,朱传宗轻声轻语,道:「你别害怕,我们是朝廷派来赈灾的,你没看见大批的粮草吗?有什么话尽管说,本官不会怪你的。」

听他语气温和,那人才大着胆子道:「今年洪水过后又是大旱,家里田地寸土不能收,偏偏宝成府知府刘大人还时常派兵下乡,说是围剿叛贼土匪,却连叛贼的影子也抓不到,就对我们老百姓烧杀抢掠,俺们只能到处逃难,简直活不下去了。」

朱传宗听完,眼中喷火骂道:「好一个蛇蝎心肠的恶吏,竟敢践踏大梁律法残害百姓,看我怎样收拾你。」

便命人把这一家四口收在队列中。同时进驻临近的南侧县,开设粥场,救济灾民。

朱传宗带领官兵继续赶路,进入宝成府境内。只见沿途饿殍遍地,情形更是惨不忍睹。朱传宗一路看去,面色黯然,一声不吭,心里沉甸甸的。

军马来宝成府城门前,宝成府知府刘可听闻朝廷派了军马前来赈灾,而且竟然是摄政王亲征,吓得屁滚尿流,赶到城外迎接。

进了宝成府,只见城里秩序井然,一片安详的气氛,没有一点受灾的迹鱼。

刘可开洋洋得意,还以为摄政王看到如此祥和的景象,一定会很开心,升他的官。哪知道朱传宗派人打听,知道刘可不许灾民进城,任他们饿死在外面,或者让他们逃到外地。此时很多乡村老百姓都造反了,正和官兵们斗争。

朱传宗当即大怒,把刘可脑袋砍了,挂在城墙上,同时派人送粮给灾民,对那些造反的百姓,既往不咎,只要投降,还送粮食。

起义的百姓原本就为了饭吃,因此都纷纷投降,渐渐军情便不再紧急。

朱传宗又请城里的富豪大户帮助救灾,富豪大户们也怕灾民起义,因此都纷纷解囊,这样烽火便渐渐平息了。

朱传宗在全国四处亲去救灾灭火,各地的流寇灾民被妥善安置,渐渐这场大灾总算是安然渡过了。

朱传宗筋疲力尽,回到京师,只觉得这些年恍然如同一场梦。他辛辛苦苦治理国家,本以为就算是不能大好,但是百姓安居乐业,也总是不成问题的。哪知道他受奸臣蒙蔽,竟然把国家弄得破败不堪,真是欲哭无泪。而且看来人力再强,也不能和天斗,遇到灾祸,天下就不会太平。因此朱传宗一到京师,便请皇帝亲自祭天。

皇帝已经十八岁了,以前主持这样的大典,都是由朱传宗主持,这次由皇帝亲自主持,预示着皇帝有资格可以正式亲自理政了。

祭天这日,随着三声粗犷悠远嘹亮的号角过后,金鼓缓慢有节奏地擂响九遍,整个大地都透露着肃穆与威严,浩大的人马,没有人敢发出一丝声响。

大队人马按一定等级秩序站立着、等待着,没有一个人稍稍动一动,连远处战马的嘴也被紧紧捆扎着,派人看管。

威严而整齐的队伍前面,皇帝带头跪下,随后是朱传宗带着众大臣都虔诚地跪下,所有随行人员也跟着下跪,皇帝对天焚香、叩首,再焚香、再叩首,又洒酒叩首,祷告全国风调雨顺,不要再有灾祸了。

旁边分列着各种丰盛的祭品,如此九叩首之后皇帝正要起身,突然一声长嘶,一匹挣脱的战马向这边狂奔而来,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刚才的祭典之中,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楞了。

眼看战马要从祭拜的地方踏过,冲向皇帝,说时迟,那时快,两个武功高强的侍卫一纵身直扑战马,一人急抓缰绳,一人急忙用双臂活活将那战马脖子抱住。马被勒住之后被牵走了,信诗,众人才回过神来,两名太监急忙上前把皇上扶起,随行大臣急忙跪下向皇上请安谢罪,朱传宗也是非常恼怒。

众人随皇帝回到皇宫,两名士兵押解一人过来,他就是负责看管马匹的小官,由于不小心放跑一匹马,惊吓了圣驾。

皇上第一次主持大典,就如此不祥,心中也是气恼无比,问也不问朱传宗,挥挥手,自作主张,道:「把他给朕推出去斩了!」

士兵刚要将那人推走,太常寺主事章并至急忙下跪请奏:「皇上万岁,这人玩忽职守惊了圣驾罪该万死,只是今天是大祭之日,不宜有血腥,望皇上三思。」

朱传宗也道:「杀人不祥。这人死罪免去,活罪不饶,发配边疆守卫,永不回归吧!」

这时皇上也冷静下来,脸色回复如常,道:「王爷说的极是。」

那人立刻跪下叩头多谢朱传宗,这才又谢皇上,但此举惹的皇上心中极不高兴。

朱传宗祭完天回到府中,因为发生了事故,祭天不算顺利,因此有些闷闷不乐,众女见他不高兴,便都过来解劝。

这时手下送来书信,原来是赵老四送来的。

原来整治了水封良和他的同伙之后,因为赵老四等人贪污腐败也是证据在握,因此朱传宗把赵老四等人都重重的判了刑。不过念在他们的功劳便将他们都关在一处大院当中,有吃有喝,供养了起来。

他们因为有当官的经验,如今又下野了,因此时常上书表达一些意见,来帮助朝政。这天赵老四上书,讲了一个故事。

古代两千多年前,卫国有个叫胥靡的小吏贪污的事情败露,逃到了魏国,卫嗣君欲用五十金赎回,魏国不给,卫嗣君就想用一个城交换。

身边的大臣说:「用一个城邑交换一个官吏,值得吗?」

卫嗣君说:「法治无所谓值不值得。法治不能建立,该杀的人不能杀、该判刑的人不能判,即使有十个城邑又有什么用!法制建立了,该杀的人杀了、该判刑的判了,即使失去十个城邑,也没有什么妨碍!而且贪官都逃到外国,那么国家的钱财不就会被掏空了吗?」

后来,卫嗣君用一个城邑终于从魏国交换回了个小吏,并依律惩治了这个小吏。

以一城换一吏,为了惩治外逃官员,卫嗣君可谓不惜代价了。这样做的目的,是为了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。

朱传宗看了大觉有理,如果贪官们都像水封良一样,在国内贪污,把钱都运到国外,然后再逃到外国。官员们都效仿,长此以往,国家将会越来越穷,非灭亡不可。以前历朝历代,就算再坏,再腐败,也没有贪官敢把钱运到国外的。

如果此例一开,千秋后世如何评价他朱传宗?朱传宗越想越是害怕,最后他痛下决心,不惜任何代价,也要把水封良押回处死。

朱传宗派使臣去西辽国讨要回水封良,不惜任何代价,并且调动兵马,随时准备开战。

西辽国见大梁不惜开战,也要押这个贪官回去,只好答应,也乐得能够得到一些好处。水封良被押回之后,本来应该千刀万剐,朱传宗念他跟随多年的份上,心中一软,让他服毒自尽,保留全尸了。

水封良这个奸臣被处死之后,大梁风气为之一振,百姓们见朝廷如此坚决地整治贪官,也都欣喜拥戴。

此后虽然皇帝到了成年人的年龄,应该亲自理政了,但是朱传宗见他还年轻,不放心,大臣们也都习惯有事情禀告朱传宗,所以皇帝仍旧是有名无实权。

赵老四、钱老六等人经常上奏一些意见,都非常有见识,因此朱传宗实行起来,对国家大有好处。

这样过了几个月,一天,朱传宗想起赵老四、钱老六等人虽然当官多年,已经不是以前没有一点见识的穷小子了,可是以他们的水准,不可能有如此高明的见识,不由忽然想起了一个人,便传他们进府,当面逼问他们。

几人都跪下承认,这些都是吴思远吴先生所教的,只是吴先生再三吩咐,不能泄露他的行踪。

朱传宗想起吴先生许许多多的高明远见,如今都证明了他的正确,以前的种种预言,全都灵验了,因此决定痛改前非,亲自去拜访请益。

朱传宗威吓他们一下,几人不敢不说,答应带他前去拜访。

在王大牛等人的带领下,朱传宗乔装向吴思远隐居之地出发。那里是偏僻的地方,越往里走,越来越清幽,最后来到一个小村,在村边遇到一个清癯俊秀的五十多岁的老者正在钓鱼。

众人累了,便都坐下歇息。

朱传宗见老者相貌不凡,便和他询问这里的情况,聊了一会,朱传宗听他出口不凡,原本想赶路,不由坐定了下来,和他高谈阔论起来。

老者对于官场的事情洞若观火,原来他曾经任过几任师爷,不知道什么原因才不干的,聊起官场的故事,老者便讲了一则故事:几个县官一起到省里拜见省布政使,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中午,布政使才来到书房。行礼后,大家分头坐下,布政使还未开口,有个知县就突然站起身来提问:「请问大人贵县?」

布政使说:「原籍大兴。」

那知县又追问:「属于哪一府?」

布政使说:「是顺天府。」

那知县点头说道:「对啊、原来如此。」

坐了下去。

那知县健谈,嘴巴也巧,和布政使渐渐聊得很是投机。

布政使心中高兴,便反问那知县是哪人?那知县答道:「回大人的话,是西光人。」

布政使又问:「贵乡风土如何?」

那知县回答:「回大人的话,敝县土产绝少,只是山中猴子很多。」

布政使问:「猴子有多大?」

那知县说:「回大人的话,小的不过巴儿狗模样,大的却似大人一般。」

他说的「大人一般」当然应该是指和成年人一样的意思,可是他前面口口声声称呼布政使为「大人」,听上去就没有分别。

同坐的人都不禁心中暗笑。布政使大怒,站起身来厉声责骂:「像你这样的人还想为民父母?」

拂袖而去。当天布政使就发出了一道命令,要那知县「告病还乡」。

朱传宗听老者讲的有趣,在山野之中,还能遇到如此高人,不由大为高兴。

二人越聊越是投机,渐渐讨论到官场上的用人。

朱传宗道:「官员在各种场合庄重地宣讲:『我们采用官员原则是任人唯贤,而不是任人唯亲。』听上去当然令人肃然起敬,但现实中却不是这么回事,都是任人唯亲,不免令人沮丧。」

老者道:「不仅任人唯贤排不到前头,任人唯亲也要往后排呢!」

朱传宗见这一句开场白就不同寻常,于是赶紧问:「哦,何以见得?」

老者不紧不慢地说:「你且听我说,排在第一位的是『任人唯上』,也就是说,要领会上级官员的意图,上级官员让你安排谁你就安排谁。否则上级一不高兴,你的位置就坐不稳了,更别说想要继续升官了。」

朱传宗有醍醐灌顶之感,道:「有道理。那接着就该任人唯亲或者任人唯贤了吧?」

「还是排不上。」

老者说,「排在第二位的是『任人为帮』。现在的官场,局面复杂,斗争白热化。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,实际上都在下边使绊子。你如果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官场上混,不弄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在前后左右帮衬着,想干什么都干不了,不仅干不了事,连这个官位也坐不长久,很快就会被人家撬掉了。」

朱传宗恍然大悟,便不再插话,任由他继续说下去。

老者道:「把上边打点好,再把前后左右人安插齐了,就可以做第三步,那就是『任人唯钱』。为什么?因为『钱』比『亲』重要,『亲』毕竟还是别人,『钱』可是揣进自己腰包里去的。

「排在第四位的是『任人唯拍』。官位坐稳了,钱也捞到了,就该弄几个拍马屁的人围在身边享受一下了。颂歌盈耳神仙乐,你可别小看这拍马屁,这可是一门学问,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好的。弄不好拍到马蹄上,那就是自讨没趣;但如果拍好了,拍出水准来,被拍的人那真是其乐无穷。这么跟你说吧,就跟喝酒似的,会上瘾!

「排在第五位的是『任人唯吹』。上级官员喜欢政绩,但你又不能太离谱,太离谱就闹笑话了,上级官员也会不高兴。当然喽,如果你是个死心眼,实际政绩增长多少你就报多少,那上级官员就更不高兴了!你这是在拖上级官员的后腿嘛!上级官员也想要进步,是不是?所以说,『任人唯吹』,这一点也很重要。

「第六位,就该『任人唯亲』。咱们大梁人讲究亲情,把各方面都打点好了,亲朋好友也该照顾一下,要不也显得太没人情味了。太没人情味是要挨骂的。」

所谓「野有遗贤」,朱传宗知道遇上民间高人了,不由得感慨大梁民间智慧之发达。

朱传宗佩服得五体投地,道:「先生真是高人啊!」

老者摆手道:「高人可谈不上,要真算高人的话,东山倒住着一位。」

朱传宗霍地站起,道:「莫非是吴思远吴先生?」

老者惊道:「正是,你认识他?」

朱传宗笑道:「我是他的弟子。」

老者一怔,哈哈大笑道;「原来是名闻天下的摄政王到了。」

二人相视大笑。

老者原来是吴思远的邻居,也是他的好朋友。

老者领朱传宗来到一个小院。院落虽然不豪华,但是却别有风味,显得不俗。

朱传宗一见满头白发的老者,当头便拜,吴思远大笑把他扶起,道:「王爷多年不下跪了吧!就是皇上也不敢承受你的跪拜。你这一跪,老朽可担当不起啊!」

朱传宗道:「先生是我的老师,这是理所应当的,先生怎么这么客气。」

说完还要再跪。

吴思远拦住他道:「世俗的礼节不要也罢,不须客套。」

朱传宗不肯,还是坚持行完礼之后,才入座坐下。

二人多年没见,互述衷肠。朱传宗渐渐提到如今官场腐败的事情,担忧以后大梁的江山不保。

最后朱传宗问道:「先生,那你看应该怎么办,才能让大梁千秋万代?」

「非变法,改变制度不可。」

吴思远微笑道。

朱传宗听着一愣,说:「愿闻其详。」

吴思远道:「如果能分一部分权力给百姓,君民共同监督,官吏们就无法瞒天过海了。吏治清明,老百姓生活就会好,也就不会造反了。」

朱传宗兴趣盎然地问道:「怎样让百姓监督?」

吴思远道:「应该施行君主立宪。」

朱传宗道:「君主立宪?你说给我听听吧!」

当下吴思远就把君主立宪制解释了一番。

君主立宪制,或称「虚君共和」,是一种国家的体制。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,通过立宪,树立人民主权,限制君主权力,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。

立宪的君主虽然依然是国家的最高上级官员,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被宪法明确地规定。这样君主的权力多少受到限制。

主权必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,断不可旁落于臣民。臣民的自由权由法律规定,是政府所给予的,而非按照人民的意志的自由,云云。君主立宪的意义在于「尊崇国体,强化君权」,并进一步指出立宪的三大利点,即皇位永定、减少外患、灭绝革命。其中,立宪的君主神圣不可侵犯,因为行政上的责任乃由大臣负责,根据议会的弹劾,政府还可引咎辞职并成立新的内阁,这恰似传统王朝政治中「相位旦夕可移,君位万世不变」的运作原理。

朱传宗道:「那皇帝做什么呢?」

吴思远道:「皇帝监督内阁的运作,但是无权直接干涉国政。老百姓选举议会,议会制定宪法,选举内阁,由内阁来管理国家。」

朱传宗一拍桌子站了起来,眼睛里透出威严的光芒,道:「莫非你要我把大梁的江山拱手相让不成!」

吴思远并不害怕,毫不退缩地说:「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历史上多少朝代,哪个不是盛了又衰?到了末代皇帝,老百姓血流成河,皇家子孙也被杀得几乎绝了种。天道变易不常,如果不这么做,难道就能江山永远不变不成?」

朱传宗想了良久,叹道:「禁书也禁不了老百姓的嘴。变法削去皇帝的一些权力,换来子孙长久,人民安乐,也未尝不是个办法。计利当计天下利,求名当求万世名。先生说的也有道理。」

吴思远满怀希望地道:「如果你真按我说的办,就是帮老百姓定下了万世基业,而且保证了你的子孙繁衍不绝,大梁也会由此强大起来。」

朱传宗想起贪官污吏横行天下,便道:「好吧,你把变法的细节也写成文章上来,我再仔细看看。」

第十章鸡犬升天

朱传宗离开京师,在吴思远的小山村足足留了七日,详细请教了所有的一切,不由被吴思远的理论打动了,回到京师,便准备开始变法。

变法不能不取得太后张端颐的支持,而且朱传宗因为听到新的思想,被这种全新的思想所震撼,他激动莫名,很想找人倾诉,张端颐既是他的老情人,又是爱儿的生母,又是当朝的皇太后,因此朱传宗到宫里去见太后,把此行的一切都告诉了她。

朱传宗滔滔不绝,把君主立宪的种种好处都说了一遍,见太后一脸迷茫,笑道:「你没有听懂是正常,你慢慢就会清楚了。想到我们大梁以后能够人人安居乐业,自由幸福,想到我们的后代,世世代代都能统治天下,真是太好不过了。」

张端颐勉强笑道:「你的说法听起来很玄妙,可真的有效用吗?不会让皇帝变成摆设吧?那样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?咱们的儿子可不乐意。」

朱传宗道:「皇帝还是有很大权力的,怎么能说是摆设呢?只是当然没有以前的权力大了。可是你看我这么多年来,权力这么大,反而把天下治的大乱,只有放弃一些权力,才能让天下百姓过好日子啊!」

张端颐见朱传宗一脸兴奋,知道现在说什么也阻挡不了他的想法,只好不说。

朱传宗开始在朝廷上推行新政,要实行新的制度。大臣们听了,都出言反对,说这可万万不可,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之类的,还有就是说这样下去,会让大梁失去江山,让皇帝失去政权的。还有说官员怎么能让百姓来评头论足呢?那些百姓,都是见识低微的蠢货,如果让百姓们选举官员,那天下还不得大乱?

朱传宗非常懊恼,把这些见识低微的蠢官都罢了,再任用新的官员。可是官员们虽然不敢明里反对,但都是消极抵抗,朱传宗看得气恼无比。

朱传宗为了达成心中的理想,便请吴思远先生回朝帮他实行新法。

他和吴思远一起开始实行新的制度,可是要让官员们放弃他们手中的权力,受老百姓的监督,他们都不肯干,抵制的很厉害。

于是很多官员串联起来,都找太后和皇帝倾诉。

太后张端颐见朝廷动荡,便找朱传宗商议,请他不要再实行什么新法了。

朱传宗却不肯听,太后无奈道:「你掌管天下这么多年了,如今皇帝已经成人,你就放手让他去主政好了,你也落得个清闲。」

朱传宗叹道:「我如何是个有野心的人?不是我不肯放弃权力,只是我想打下一个能够奠定万世基业的制度,让我们的后代世代都能享受尊荣,而且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。这都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大事啊。」

太后见他意志坚决,劝也无用,心中大分无奈。

皇帝不能亲自执政,心中不满,手下大臣们看准机会,都投靠皇帝,请皇帝为他们做主。

皇帝把大臣们的种种委屈,哭诉给太后听,请太后做主,太后抵不住儿子的哀求,再说她也怕朱传宗打着变法的名义,把皇帝给废了。一个女人,当有了儿子的时候,最爱的男人就是儿子了,因此她为了儿子着想,便开始想法子对付朱传宗来。

所谓名正言顺,毕竟天下是太后和皇帝的,太后支持皇帝暗中夺权,母子两个安排投靠他们的大臣身居要位,渐渐把兵部、吏部等重要部门的都控制住了。

朱传宗一心变法,全没心思防备他们母子两个。

一天太后和皇帝请朱传宗到皇宫喝酒,皇帝向朱传宗袒露心思,认他为父,一家三口其乐融融,朱传宗喝得烂醉,等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,才发现已经被捆绑住了。

这个时候朝廷已经发生了巨变,皇帝宣布亲自执政,废除朱传宗的王位,把他贬为平民。并且把吴思远等一干主张变法的大臣都一网打尽,杀的杀,贬的贬。

吴思远临死前叹道:「我不为自己悲哀,失去了这个好机会,恐怕日后不知道多少年还有这样变法的机会。天命不可抗拒,老天让大梁的百姓千秋万代受苦,我一生尽力改变此事,虽然功亏一篑,但也问心无愧了。」

吴思远最后在遗书上写道:「有心变法,无力抗天。死得其所,快哉快哉!」

吴思远在熊熊大火之中被烧成灰烬,不过他的思想却是熄灭不了,他照亮了许多人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。

之后太后和皇帝把朱传宗囚禁在王府,不许他出门。

过了月余,这一天王定昆带着大队人马,来到王府,把王府团团围住。

一个手下要去敲门,王定昆摆手示意不用,他亲自下马,敲起门来,大门打开后,一个丫鬟请他进去。

王定昆只带着几个心腹,进得门来。

经过许多幽径,在花园深处中,朱传宗身边胭脂粉黛环绕,正摆了一桌酒席。见王定昆来了,便请他坐下,这时两个绝色美人替他们斟满酒。

朱传宗笑答:「没想到这么多年来,我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喝酒,想起过往的经历,恍如隔世啊。」

王定昆默然良久,也叹息不已,道:「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,可是现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不如一起喝酒吧!」

二人哈哈大笑,都喝干了杯中酒。

二人一杯接着一杯,都是酒到杯干。朱传宗道:「如果不是我亲生儿子要杀我,但凡有一点机会,我也要立刻反出京师,再率领天下兵马和他一决雌雄。可惜他是我的儿子,让我怎么能下得了手?再说天下的百姓也够苦了,我不忍心让他们再受苦。」

王定昆道:「你有一个计谋深沉,敢作敢当的好儿子,你应该高兴才是。以后的天下就是他的,不管他姓什么,终究是你的儿子啊!你死得也瞑目了。」

朱传宗叹道:「我是为天下百姓叹息。不过我也当真老了,再说,再开杀戮,也不知道是对是错。天下的事情,就交给天下人去办吧!老百姓如果聪明,会追寻他们想要的生活的。」

王定昆点头同意,二人喝了个酩酊大醉。

酒都喝完了,朱传宗道:「我们全家都在这里,我的妻妾丫鬟,还有儿子,都在这里。你要动手,就动手吧!」

王定昆凝视了他半晌,忽然道:「请王爷带家人离开吧!我派心腹护送你们全家离开,一切我都已安排妥当。」

朱传宗道:「你放了我们,你怎么对皇上交代?」

王定昆道:「我就说你带全家成仙而去了。你一生做了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,我想皇上会相信的。再说皇上派我来杀你,摆明了是一石二鸟之计。如果我杀了他的亲生父亲,他会饶了我吗?」

朱传宗默然不语,叹道:「希望如此。」

也不再多说话,带领全家老小,头也不回,潇洒去了。

王定昆等朱传宗全家离开京师,才回奏皇上,说朱传宗已经带着全家升天而去了。就连朱传宗家的鸡犬,都飞上了天,很多士兵都是亲眼看见他们全家飞上天去的。

皇帝听了,思索良久,才缓缓地道:「你做得很好。老王爷英武一生,传说是天上神仙下凡,保佑我大梁,如今朕登基,他带着家人升仙,可喜可贺啊!」

随后皇帝赦免了朱传宗的一切罪状,并且恢复他王爷的封号,并且亲自赐了谧号。

朱传宗带着家人离开京师,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隐居。不过他们一家美女如云,在小地方也引人瞩目,因此最后在海外找到了一处小岛,定居海外,过上逍遥自在的神仙一般日子。

小郁不再担心朱传宗再出意外,自然嫁给了朱传宗为妻,而且还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大小子呢!

而汤悔登基之后,励精图治。朱传宗治理国家虽然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,但也是历史上比较清明的时期,因此替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。而汤悔勤政爱民,居然建立了一个盛世。

不过等到又过了几代,大梁终于越来越腐败,最后农民开始起义,闹的满天下都是烽火。临近大梁的一个小国,后青族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小国。趁着大梁内乱,大举入侵,居然一举占领了大梁国。

后青族统一天下之后,建立了后青国。

为了愚弄百姓,后青国开始实行严酷的愚民政策。而后青族因为是一个腐败集团,所以力量更为庞大,以前的朝代,皇帝和文官集团是有冲突的,文官集团为了礼教,还能做些好事,但是后青族就不一样了,他们把剥削来的钱财,都运到他们以前的国家,也就是外国,因此造成了巨大的财富流失。

后青族为了他们的统治,宣称为了书写方便,要简化字体,因而大肆改变字体。其实这个主意原也不错,如果出发点是好的,简化字体,可以节省书写时间,可以更快地识字,也是很好的政策。

不过他们不过是打着简化的名义,实际是为了愚弄百姓。因为简化字体之后,原来那些书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除掉了,这样实际上就是没收了全国的书籍。

这样做的好处很大,如果全国禁书,历朝历代都做不到,老百姓又不傻不会把书藏起来,但是改变字体之后,却达到了禁书的目的,因为老百姓所藏的禁书,经过十几年之后,孩子们便读不懂了。

还有,就是书本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,淘汰全国的书籍,那可是几千万册啊,要再想印刷这些书籍,那是非常大的工程,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还有物力,还更花时间。因此在书籍短缺,又都是让人变傻的书籍的教育下,老百姓变得越来越傻。

在后青族的统治下,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越来越愚蠢,越来越笨,虽然后来也有几次机会改变这种比帝制更腐败的制度,可是可能是上天在惩罚这片土地的人们,每一次都是落后的文明战胜先进的文明,让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是上天诅咒的人,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愿意,也想过文明自由的生活,可是却抵抗不了后青族这个暴力腐败集团的势力,因此他们庞大的势力,一直统治着这片土地。他们是上天派下来的恶神,要等着下一次善神的搭救,虽然不知道要等多久,不过总之是有希望的。聪明的读者,你们说是不是呢?

全书完